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年汛期,我国遭遇了极为严峻的极端天气考验,“南粤持续暴雨、江淮流域性洪水、华北台风三连击”的恶劣气象状况接踵而至。全国31个省份先后启动应急响应,最大日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,“雨势猛、汛情险、灾情重”的形势让防汛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,我们秉持着“汛情就是命令,防汛就是责任”的使命担当,全面统筹“防、抗、救”各个环节的工作。经过不懈努力,我们成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防汛答卷,实现了“江河安澜、城乡无恙、群众安居”的目标。现将主要工作成效总结如下:
一、优化顶层规划,搭建全域协作指挥架构
(一)严密责任网络,夯实三级联动机制。我们构建了“党中央统一领导、国务院统筹协调、地方分级负责”的高效指挥体系。同时,制定了《防汛工作责任追究办法》,明确提出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失职追责”的刚性要求,确保责任落实无死角。全面推行“防汛指挥长负责制”,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,共签订责任状1.2万份,使得责任链条实现无缝衔接。此外,创新采用“分片包保”机制,将全国划分为6大防汛片区,由部级领导带队督导,形成了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责任矩阵,确保防汛责任全面覆盖。
(二)健全预案体系,促进实战化转变。对《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》进行修订,新增“极端天气应对”“城市内涝处置”等专项章节,构建起“总体预案+专项预案+操作手册”的三级预案体系,使预案更加全面、细致。组织开展了“长江流域防汛推演”“城市内涝应急处置桌面推演”等8场次国家级演练,并创新采用“不打招呼、随机拉动”的突击演练模式,推动预案从理论层面的“纸上谈兵”向实战层面的“练兵备战”跨越。同时,开发了“智能预案系统”,嵌入GIS地图、历史案例等数据,实现险情发生时“一键调取处置流程、自动匹配救援力量”,大大提高了应急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。
(三)整合应急资源,打造多元协同体系。建立“1+N”应急联动机制,即1个总指挥部联动公安、消防、交通等N个部门,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作战。组建跨区域救援队伍28支,配备应急动力舟桥、大流量排水车等特种装备560台(套),提升了应急救援的专业能力。首次将央企纳入防汛救援体系,协调国家电网、中国安能等企业组建专业抢险队12支,调用大型机械设备3200台(套),充分发挥了央企在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优势。与7家保险公司建立“灾前预防、灾中救援、灾后理赔”协同机制,推出“防汛应急保险”,为180万群众提供了风险保障,降低了群众因汛情遭受的损失。
二、聚焦隐患治理,筑牢防洪排涝坚实壁垒
(一)全域排查整治,动态消除风险隐患。开展“汛前大排查、汛中回头看、汛后大整改”专项行动,组织水利、地质等专家1.2万人次,对水库、堤防、地质灾害点等18.6万处风险部位进行全面排查。建立“隐患清单、整改清单、责任清单”三张清单,实行“销号管理”,完成整改18.3万处,整改率达98.4%。对于剩余隐患,全部落实“一对一”监控措施,确保隐患可控。针对342座病险水库、168处重点堤防实施“一库一策”“一堤一案”除险加固方案,新增防洪库容2.8亿立方米,有效提高了防洪能力。

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本文标题:2025年汛期工作开展情况总结
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bbxzwk.vip//index/article/detail/detail_id/423848.html
版权声明
作者原创,不允许二次传播,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,追究法律责任。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微信订阅号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
联系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