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、办公厅主任王xx
开始今天的话题之前,我们一起思考几个问题:为什么同一件事,有人看到机会,有人只看到麻烦?为什么起点相似的人,几年后人生差距会越来越大?为什么经济下行的环境下,有人对未来很乐观,有人却很悲观?答案藏在两个字里——认知。我们眼里的世界,其实不是世界本身,而是“我们认知中的世界”,是认知的投影。认知塑造了我们观念中的世界,决定了我们脚下的路,甚至框定了我们生命的疆域。
一、什么是认知
“认知”究竟是什么?它不像桌上的水杯,可以拿起端详;也不像身体的疼痛,可以清晰指认。它更像日常呼吸的空气——时刻充盈周身,构建着我们对世界的每一份感受、判断与行动,却又因其透明无质,常被我们冷落忽视。
认知是人类大脑接收、处理、储存信息,并利用这些信息理解世界、指导行为、解决问题的一整套流程。感知、理解、记忆、思维、判断、推理、决策、行为,都是认知的组成部分。认知就像大脑的“操作系统”,决定了我们如何接收信息、分析问题、做出选择。
认知≠知识
提到“认知”,很多人会把它和“知识”划等号,认为一个人学历高、读书多,认知水平就一定高。事实上,知识和认知是两码事——
知识好比“信息库”,是静态的、客观的信息集合。比如,长江汉江在武汉交汇;水在100℃会沸腾。它是认知的原材料。
认知好比“路线图”,是筛选、组合、运用这些知识,去解决具体问题。比如,你手机里存了100个菜谱,这只表明备有原材料;但你能根据家里现有的食材,调整菜谱的调料和步骤,做出一道好吃的菜,这才是认知。反过来,就算你背了1000道菜谱,要是遇到食材不全就手足无措,那就是有知识、没认知。“纸上谈兵”的典故就是讽刺那些空有理论知识而不能灵活运用的人,最终害人害己害国家。
知识是“知道what”,认知是“知道how和why”;知识是累积和拥有,认知是理解与运用。没有知识的认知好比空转的机器,但没有认知的知识就像堆在仓库里的废料。
认知≠思维
“思维”也是一个容易和“认知”混淆的概念。认知是个整体概念,思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思维是认知的核心,是对已有信息进行概括、推理、判断等的高级加工活动。认知为思维提供素材,思维又反过来深化认知,思维方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认知的质量。比如先通过感知(认知)了解“水遇热会蒸发”的现象,再用思维分析“蒸发的科学原理”,进而形成对“水”的系统认知。
认知不是信息的堆积、不是方程式的解答,不是读了几本书、听了几场课,而是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构建起解释世界的框架,并用这个框架去判断什么值得相信、什么可以尝试、什么属于“正常”。
二、为什么要提高认知
阿里马云、华大尹烨都讲过,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差距不在财富、智商、地位,而在认知层次。
——认知决定格局与境界
格局,是认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体现,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与视野的宽窄。哲人讲,人生有三重境界——看山是山,看山不是山,看山还是山,究其根本还是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不一样。
当认知局限于眼前的小利与局部的得失时,格局必然狭小。格局小的人,往往自私自利,睚眦必报,锱铢必较,如同井底之蛙,只能看到头顶那一小片天空,看不到事物的全貌,更没有长远的规划。这样的人生,在无休止的计较与争斗中变得狭隘而疲惫。
近日,绍兴鲁迅纪念馆的“鲁迅夹烟”墙画被游客投诉,投诉理由是抽烟的行为会误导青少年。历史人物的生活习惯是具有其时代特征的,如果以当下一些特定标准苛责,历史将无处安放。如果这种认知不能被及时扭转,接下来还会有更离奇的举报出现:岳飞背上不能刺字(纹身);武松不能打虎(珍稀保护动物);维纳斯不应该光着身子(有碍观瞻)……
当认知提升到一定的高度,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与规律,把握时代的脉搏与发展趋势时,格局便会变得宏大。格局大的人,高瞻远瞩,胸襟宽广,敢于承担责任,做事处惊不乱,做人进退有度。
苏轼一生被贬多次,从京城到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,换作旁人早该怨天尤人,可他却能写下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。不是没有委屈,而是他的认知里,人生的价值从不在官位高低,而在精神的丰盈。这份认知让他的境界从“小我”的悲欢中挣脱,成为跨越千年仍能温暖人心的精神符号。
——认知主导选择和决策
人生是无数选择的总和,从选大学专业到职业方向,从合作伙伴到生活伴侣,每一次选择的背后,都是认知在起引领作用。赫伯特·西蒙在《认知》中揭示:人的决策并非完全理性,而是受限于信息获取、经验框架和思维模式。这种“有限理性”,恰恰划定了个体的人生边界。
比如“职业选择”,追求稳定的人想“爸妈说公务员稳定,我就考公务员”。入职后发现工作内容枯燥,工作如鸡肋,食之无味弃之可惜,陷入内耗。关注适配度的人会觉得“我喜欢和人打交道,对教学感兴趣,所以优先找教育机构的相关岗位”。即使一开始工资不高,但工作起来有热情,不久就升职加薪,职业发展越来越顺。
所有决策都是当时认知的最优解。认知低的决策,往往只看眼前的、表面的因素,很容易“踩坑”;认知高的决策,会打破信息差陷阱,看到背后的、长期的需求,再衡量多方资源,做出的选择更大概率让自己满意。
心理学上有一个“锚定效应”,指人们在做判断时,会过度依赖最初接触到的信息(锚点),并以该信息为基准来调整后续的判断,最终结果往往会偏向这个锚点。比如,很多餐厅会在菜单首页放一道极贵的菜(比如398元的牛排),它未必是主打菜,却能成为锚点。当你看到旁边198元的牛排时,会觉得性价比很高,毫不犹豫地下单。再比如,不少人在单位评优晋级过程中,总会锚定某个人,认为TA前期起点与自己差不多,凭什么现在超越自己,由此陷入比较的牢笼不可自拔。
2008年金融危机中,雷曼高管坚持“房价只涨不跌”的认知,而巴菲特却通过“反脆弱思维”逆势抄底,这种认知鸿沟最终导致前者破产、后者暴富。所以说,你永远赚不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。
——认知影响情绪和心态
很多人有过这样的经历:同事随口一句吐槽,你觉得是在针对自己;领导没回复你的消息,你纠结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。其实,让你生气、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,而是你对事情的认知解读。

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本文标题:认知突破——升级大脑“操作系统”
链接地址:https://www.bbxzwk.vip//index/article/detail/detail_id/424505.html
版权声明
作者原创,不允许二次传播,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,追究法律责任。
微信订阅号
联系客服